紅網嘉禾站11月5日訊(分站記者 何光紅)10月底,郴州市首屆民歌大賽決賽在嘉禾舉行。在27日晚上的開幕式上,傾情打造的嘉禾民歌劇《姐姐出嫁》第一次亮相舞臺,與觀眾見面。這台以愛情故事為主線,穿插了27首經典嘉禾民歌的湖南首部民歌劇,首次演出就征服了現場觀眾。在全長80分鐘的演出中,儘管寒意襲人,但是現場沒有一名觀眾中途退出。演出結束後,現場觀眾更是報以雷鳴般的掌聲謝幕。縣文廣新局局長王繼國,更是懷著激動的心情告訴我們:“下個月,《姐姐出嫁》作為兩岸文化交流項目,將赴臺灣演出。”
  《姐姐出嫁》的成功,是嘉禾民歌傳承和創新的得意之作。回顧近年來嘉禾民歌傳承和創新的歷程,用可圈可點、亮點頻現來形容,一點也不為過。
  “嘉禾民歌是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,更是一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,要實現文化強縣的目標,首先要對嘉禾民歌進行傳承和創新,讓它走向中國,走向世界。”縣委書記趙宇深諳嘉禾文化的內涵,文化強縣目標的制定,找準了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的突破口。趙宇擔任縣委書記伊始,在一次常委會上,他提出了一項要求:每個縣級領導要學會演唱兩首嘉禾民歌。他率先垂範,說到做到。有一年春節團拜會上,他還饒有興趣地和縣民歌劇團的演員用嘉禾土話唱起了《娘喊女回》。
  翻開縣委為處級領導幹部設計的工作筆記本,可以看到裡面穿插了8張印有嘉禾民歌的彩頁,《半升綠豆》、《娥眉豆》、《八看姐的美》等13首經典嘉禾民歌躍然紙上。讓領導幹部和公職人員帶頭學習和傳唱嘉禾民歌,這是該縣傳承嘉禾民歌的一項重要舉措。撥打嘉禾縣鄉鎮和機關單位的固定電話,或者公職人員的手機,你會聽到由嘉禾民歌改編的動聽彩鈴。收看嘉禾電視臺,收聽嘉禾人民廣播電臺,你會聽到嘉禾民歌的經典曲目。定期舉辦的嘉禾民歌會上,機關幹部、校園師生、農村藝人,他們你方唱罷我登場,演的唱的,全都是嘉禾的伴嫁歌和花燈戲等節目。這種散髮著泥土味,植根於群眾的文藝節目因為接地氣,不花錢,深受老百姓的歡迎,叫好又叫座。“只有形成全社會傳唱嘉禾民歌的氛圍,嘉禾民歌的傳承和創新才有堅實的基礎。”嘉禾縣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孫佑民一直力推城鄉文化的繁榮。
  漫步嘉禾的公園和游園,隨處可見彈奏嘉禾民歌,學唱嘉禾民歌,排練嘉禾民歌和跳嘉禾伴嫁舞的隊伍,就連新城區的音樂噴泉,也用了多首嘉禾人耳熟能詳的曲子。李桃英是嘉禾縣煙草局的退休幹部,今年74歲了。“我五歲就跟著奶奶學伴嫁歌,8歲就跟著奶奶去伴嫁了。”直到現在,李桃英張嘴就能唱出百餘首嘉禾民歌,常年跳伴嫁舞的她,現在還能做劈叉等高難度的動作。身為嘉禾伴嫁歌省級傳承人的她,幾十年來一直擔負著帶徒弟傳承嘉禾民歌的重任。1999年組建嘉禾首支伴嫁歌隊以來,她帶出的伴嫁歌徒弟有30多人,其中自立門戶組建伴嫁歌的有17人。“目前,我們共有省、市、縣三級民歌傳承人30人,組建了禾倉演藝公司,全縣有36支伴嫁歌隊。”縣文廣新局副局長、文化館館長彭曉寧介紹說。在文化強縣的指引下,嘉禾民歌走進了中小學校的課堂,很多幼兒園也學唱嘉禾民歌,消失了多年的伴嫁風俗,也在城鄉日漸興盛起來。
  傳承和創新有機結合,才能讓嘉禾民歌大放異彩。嘉禾民歌在音樂界久負盛名,被譽為“北有蘭花花,南有伴嫁歌”。1957年3月,中央音樂研究所普查團的劉蔭揚,音樂人徐伯陽(徐悲鴻的兒子),中國歌劇舞劇院的梁克祥曾一起到嘉禾收集整理嘉禾民歌;著名音樂家白誠仁上世紀六十年代曾來嘉禾採風,並譜寫出一批經典曲目。嘉禾縣還邀請著名作曲家王佑貴來嘉禾採風,為嘉禾民歌的創新與發展出謀劃策;邀請著名編劇曹憲成來嘉禾體驗生活,編排音樂電視劇。去年11月19日,縣長郭薪與湘南學院音樂系主任武敏共同揭牌,宣告嘉禾民歌研究基地正式成立。該縣還開展了面向全國徵集新民歌活動,收到新民歌詞曲200多首。舉辦十佳民歌手擂臺賽,搭建“唱響嘉禾”的舞臺,助推嘉禾民歌與時俱進,讓更多年輕人喜歡嘉禾民歌,傳唱嘉禾民歌。
  近年來,嘉禾民歌在國內和國際舞臺上頻繁亮相,成為文化強縣最為閃光的一張名片。去年10月,融合了嘉禾民歌和花燈戲的《留守嫂子》,成功闖入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決賽。2012年7月5日,在美國舉行的第七屆世界合唱比賽上,湖南知青藝術團合唱團演唱的嘉禾民歌《日頭出來曬楊家》,榮獲銀獎。
  文化強縣的號角吹響後,嘉禾民歌像一夜之間走紅的明星,成為眾多電視臺爭先拍攝的寵兒:從湖南政法頻道“X檔案”解密嘉禾民歌,到湖南衛視國際頻道播出專題節目;從中央電視臺《走遍中國》、《一鳴驚人》,到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(CNC)中文台、英文台向海處專題推介,嘉禾民歌一路高歌猛進,走出湖南,走向世界。
  放眼未來,嘉禾民歌的傳承創新之路,定將越走越寬廣。  (原標題:嘉禾民歌傳承之路越走越寬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j43mjv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